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唐代銀器精品---唐代文物精華

唐代銀器精品---唐代文物精華
唐代銀鎏金 舞馬 高40cm

        中國金銀器的製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盛,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金銀器的製作,是從中國青銅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典型的實例是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金杯和金匕,以及安徽壽縣的「楚王室客為之」銘的銀匜(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錯銀銅器,就是最早用銀的例證。而用銀製器,以現有資料研判應該是始於戰國時期考古工作在山東出土的一件帶有“越陵夫人”款的銀匜,以及一隻直徑為37釐米,高55釐米,重量達1705的大銀盤,可堪稱戰國時期的經典之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已開始廣泛吸收波斯薩珊王朝(Sasanian)金銀器器形、紋飾和製作技術的重要時期。隋唐是一個善於總結繼承, 又做到兼收並蓄的重要時期

南北朝期間,社會動盪不安,朝代更替頻繁,整體經濟亦遭受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各族羣間交往頻繁,逐漸相互融合與學習,族羣間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上佛教及其藝術的東傳,使這個時期的藝術文化獲得空前發展。
 從出土文物的情況判斷,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已較常見。金銀器的製造進一步發展,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此時的金銀器仍然以裝飾品為主。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

1.唐代銀鎏金 舞馬一對 高40cm

 唐代早期,與中亞、西亞的聯繫極為密切,唐代的首都長安,廣州和福建泉州,為當時國際貿易中心。阿拉伯、波斯和中亞、西亞的商人,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長安,帶來了很多金銀寶物,使異域的物產、文明,源源進入中國。唐朝受波斯文化影響非常明顯,波斯處在東西文化交會處,由於當時的東亞處於中國文化圈之內,能與華夏抗衡且頗具特色的文明主要在西方(西亞),故西方文明最受唐人關注。原因是在中世紀,波斯的經濟、文化、工藝的水平非常高,當時的波斯文化輝煌燦爛。早在漢代,波斯就和中國有聯繫。薩珊王朝時期,波斯和北魏關系密切。到了唐朝,波斯和中國的往來更為頻繁,他們將中國的絲綢、藥材、陶瓷等運往西亞,把西亞的棉織品、金銀器、玉石器、玻璃器等貴重的手工藝品大量運到中國。當時唐代稱中國以外的人,往往不分辨其國籍,統稱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一概冠以「胡」字。根據史籍所記,這些商人多數為波斯大食國人。社會形成崇胡現象,人們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愛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彌漫全中國。唐代工藝美術創作中,像棉織品、金銀器、瓷器等,深深地染上了波斯的色彩。唐代陶瓷器中有很多與中亞、西亞類似的造型,如中亞種的雙峰駝、胡人俑、胡人雙獅、西域風格的雙耳扁壺、把杯、角杯、六葉形盤、立環形高足盤及胡瓶等。唐三彩中各種獸形杯, 如龍首杯、雁首杯、象首杯、鳳頭瓶也受波斯薩珊銀器影響。這些杯的原形都是來自薩珊王朝的銀器。唐代陶工們廣泛地吸收了波斯器物的造型和裝飾特點,並把它們與中國傳統陶瓷工藝結合,唐代的鳳頭壺就是根據波斯胡瓶的樣式,創新發展出的,工匠們把胡瓶的口沿、流、蓋作成鳳首,柄上安置龍首等中國人喜愛的紋樣。銀器的製作上與此同理,甚至雷同的程度更高 。
唐代前期的金銀器物深受西亞美術的影響,受波斯金銀器的影響尤大。錘揲壓製金銀器的技術起源於波斯。唐代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海外貿易也發展到高峰期,唐以後海外貿易繼續發展,沿海城市也持續繁榮,許多外國貨物充斥市場。其中以西亞的錘揲工藝制作的金銀器,最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唐代器物上的紋飾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最大。尤其是銀器的製作,離不開西亞型式。
中國古代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唯銀壺極為少見
 唐代銀器的工藝技術也很復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這些技藝大多承自西亞並發揚光大。唐代皇宮設有金銀作坊院,所生產金銀器稱作「官作」,當時民間工匠所製稱作「行作」,因官方御用重視,「官作」生產規模和工藝水平明顯高於「行作」。
2.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8.5cm 陜西省博物館藏 1970 何家村出土 (取自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商務印書館發行)
 唐代的銀器很多但是存留下來的銀壺很少這件陝西博物館珍藏的「銀鎏金舞馬銜杯紋壺」稱得上是該館的鎮館寶物。這件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在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上展出時,引起了中外參觀者的注目。銀壺出土後,曾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經過文物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的精心修復。銀壺兩面的腹部中間部位各有一凸出為4.5毫米的舞馬銜杯雕塑的浮雕圖案,為仿皮囊式壺。這就是唐玄宗時,有名的舞馬形象。銀壺上的馬就是為李隆基祝壽的舞馬。圖案以一匹雄壯的舞馬後半身下臥,尾巴揚起,馬的前腿蹬直,梗脖高仰,馬的嘴部銜有一個酒杯,馬頸部有綹長鬃毛,往後飄揚,飾有波浪式的飄帶。馬威武健壯,猶如要起跑的架式。壺蓋很小,是單鑄覆蓮瓣式造型。壺蓋與弓式提梁壺把手用銀絲編制而成的麥穗式銀鏈相連,形象生動,精美絕倫。它充分顯示出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同時也使我們了解了唐代的舞馬技藝。此器倍受中國官方受重視,目前已以古法複製四千件(一千件銀質 三千件銅質)
除了銀鎏金舞馬銜杯紋壺外,唐代還有一些以往未被發現,而且更細緻精美的唐代晚期銀壺由於君王昏庸,只顧玩樂,不顧民間疾苦,揮霍無度,不惜浪費無數民脂民膏,只求創造出令其個人賞心悅目之事物但也因此而製造出一些精美細緻的銀壺這些銀壺大部分還是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造型特殊,幾乎都是前所未見作工細緻複雜,精美絕倫,每件有部分重點鎏金(俗稱花鎏金) ,可謂空前絕後,舉世無雙,令人嘆為觀止




                                                  3.唐代花鎏金 將軍寶馬 長約30cm



4.唐代花鎏金 將軍寶馬 長約30cm



                                                  5.唐代花鎏金魚龍(摩竭魚)銀壺 高約26.5cm



現代仿品




                                                    唐代花鎏金魚龍(摩竭魚)銀壺 局部 



                                                                           現代仿品局部



                                                     唐代花鎏金魚龍(摩竭魚)銀壺 局部 




                                                                        現代仿品局部



6. 魚龍(摩竭魚)銀壺 34cm 1979年出土 (此圖取自中國傳世文物收藏鑑賞全書 金銀器)
摩羯魚起源於印度佛教傳說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出土一件遼代摩羯魚紋提梁鎏金銀壺(右圖),原名為雙魚紋提梁銀壺,壺身為兩條摩羯魚相抱狀,嘴部是壺口,原為實用器;因其造形奇特,被認為工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不過,此器應該是仿自唐代花鎏金魚龍(摩竭魚)銀壺。 相較於遼代摩羯魚紋提梁鎏金銀壺,圖7的唐代花鎏金魚龍銀壺(頸部有修補痕跡)更顯得製作者的技術精湛,造型精美,工藝細膩更勝於前者,這也證明首創者優於後仿者


                                                                      7.唐代花鎏金薩蠻舞銀壺 25cm



 唐代花鎏金薩蠻舞銀壺                                                                                     右.現代仿品


                                                       唐代花鎏金薩蠻舞銀壺  局部



                                                                        現代仿品 局部



                                                             唐代花鎏金薩蠻舞銀壺  蓋部



                                                     唐代花鎏金薩蠻舞銀壺  局部
此壺的造型較單純,主題紋飾為四位腳踏蓮花座的菩薩裝扮舞蹈女子,菩薩手中各持一寶, 舞姿優雅,穿著和姿態各不相同,極為優美此圖案即是傳說的《四方菩薩蠻舞》
《舊唐書曹確傳》記載,唐懿宗時的宮廷伶官李可及在安國寺創作了大型禮佛舞蹈《菩薩蠻舞》,又名《四方菩薩蠻舞》,最初是在安國寺建成之日表演,後每逢佛誕日,皇帝下令「於宮中,結采為寺」,表演此舞。
在這個舞蹈中,數百名舞伎以香油塗身,華蔓(梵文譯名,指一種由花朵串成,用以裝飾身首的花環)披肩,打扮成菩薩的法相。「舞隊一出,如佛降生」,舞者曼妙的舞姿好似仙女下凡。
據說,其創作構思源於南方的女蠻國向唐朝朝貢時帶來的《菩薩蠻舞》。根據唐代蘇鶚著的《杜陽雜編》記載:宣宗朝大中初年(公元847851年),女蠻國入貢,獻其國樂珍寶,「其國人危髮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懿宗時(公元859 872年),李可及用此曲編製舞蹈。《四方菩薩蠻舞》通過優美的舞姿,表達了人們對佛的敬仰,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



                                                  8.唐代花鎏金飛天紋銀壺 高約25cm
類似此壺的造型,於古陶瓷中經常發現,最大的差別是陶瓷製品都是素面無紋飾,更無法如銀器的精雕細此種造型同樣是來自波斯薩珊王朝,整器從頸部以下,佈滿紋飾,上下為蕉葉紋,中間是蔓草紋,主題為四開窗鎏金飛天此壺的外形較單純,製作較容易,故已有仿品出現,但仿品的紋飾不如真品精細,也無法完全去除新刻痕跡,加上古代鎏金難仿,故仿品大多沒鎏金,不難分別



9.唐代花鎏金鳳首銀壺 高約23cm
此壺以鳳首為蓋,類似的鳳首壺常見於唐宋的陶瓷器上。此器以龍為把,獸首為流,蓋與壺身緊密接合,壺頸細長,整器造型優美而不複雜,而其壺身的紋飾非常精美,壺身佈滿多種不同形狀精緻花朵,百花盛開,花形之美為壺中之冠加上四隻鳳飛舞於花叢間(兩隻鎏金),極為華麗,獨具創意        



                                              10. 唐代花鎏金鷹首龍紋銀壺 高約24.5cm   



                                            11.唐代鳳首龍把花鎏金龍紋銀壺 28.5cm
圖8.圖9的造型類似,一個以鷹首為蓋,另一個是鳳首,鳥的頸部都飾以連珠紋,壺的兩旁都飾以高浮雕龍並鎏金,浮雕高度超過0.4公分,龍的四週佈滿忍冬紋這種扁長形壺身常為後期的遼、宋瓷師所仿。仿造的瓷器都為平面且造型單調。類似此種做法且如此精美者,未見於其他器物,更不見於其他金屬製品


                                       12. 唐代花鎏金雙羊首銀壺 高約24.5cm
此雙羊首銀壺的造型同樣是前所未見此種造型同樣來自西亞,而壺身紋飾是唐代帝王生活的寫照此壺為扁圓形,壺的兩邊各有四人,或坐或立於樹下,樹上花朵盛開兩邊紋飾不同,一邊是帝王席地撫琴,三位宮女舞於其前後另一邊是帝王席地飲酒,一宮女持酒壺立其後,另兩位宮女舞於其前,構成絢麗多姿的歌舞場面 ,鳥、蝶穿梭其間,宛如人間仙境




                                    13.唐代 花鎏金胡人雙獅扁壺 18.5cm   
此胡人雙獅扁壺是典型的波斯圖案,類似的圖案也出現於唐代的瓷器上
銀壺的製作較為精緻,壺的兩面各有一人及雙獅,獅有雄雌之分,壺的兩側各有一象頭,象頭下各有一舞者,左邊為女右邊為男相較之下,瓷器的製作較粗糙,獅無分雌雄,左邊象頭下亦不見女舞者



                                          14.龍把花鎏金鳥形壺 14cm
此鳥形壺體型較小,以龍為提梁,蓋口開在鳥背,鳥嘴為流,頸部以下以魚子紋為地配以忍冬紋及一對鴻雁和一隻鸞鳥紋,魚子紋之細為銀壺中之最,於一公分的長度內達15個魚子,稱得上是紋飾最細膩銀壺


                                      15.唐代花鎏金禽鳥銀壺 20cm
反首鴨造型偶爾見於隨唐的陶瓷器上,但此種造型前所未見此壺的進水口在鴨頭上,出水口在鳥嘴,提梁置於雙禽首之間,鴨嘴銜接鳥翅膀末端,造型特殊,鴨嘴與鳥頸間有明顯修補痕跡 鴨胸兩側各有一鳳,鳳成回首飛翔狀,姿態優美,鳥的胸前刻了兩隻腳踏蓮花座的相對鴻雁


                                                     16 唐代龍首花鎏金銀壺 21.5cm
此件銀壺的造型最奇特,龍頭聳背,高聳的背上置一烏龜,龜呈奮力前進狀,龜背為入水口,出水口在龍嘴壺的兩側各有一高浮雕鳳,鳳頭作三百六十度扭轉,鳳爪粗壯有力,壺的把手為一小龍,整體形狀之奇特前所未見



                                               17.唐代花鎏金龍把鳳式銀壺 高約24cm


18.唐代花鎏金駱駝銀壺 22cm


現代仿品  


唐代花鎏金駱駝銀壺  局部


現代仿品  局部


唐代花鎏金駱駝式銀壺                                         右.現代仿品 銀壺


 唐代花鎏金駱駝銀壺  局部


                                                           現代仿品  局部




                                                19.唐代 花鳥獸銀壺H.18.7cm




20. 唐代花鎏金連身雙龍耳銀壺H.30.9cm


 唐代花鎏金連身雙龍耳銀壺                                                      右.現代仿品       
                                                 

 唐代花鎏金連身雙龍耳銀壺H.30.9cm底部   (咸通三年為唐懿宗三年,西元862).
此形式的壺首見於隋代,目前尚有兩件類似的瓷器存放於博物館裡,其中天津藝術博物館的白釉龍柄聯腹傳瓶與此器很接近 此種形狀的仿品也已出現,仿品外觀略臃腫,紋飾不協調,尤其是兩隻相對鸞鳥的輪廓差距很大,顯然是技術不嫻熟而使鳥的輪廓走樣,鳥的頭部尤其明顯,這種雕刻上的嚴重敗筆不會出現於技藝精湛的唐代銀器上。由於古代的鎏金難仿所以仿品未鎏金。此壺底部落款(咸通三年造) 咸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號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而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唐懿宗被譏為驕奢淫逸侏儒俑,在位十五年,不思進取,寵信宦官,篤信佛教,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
 史書記載懿宗沉迷於遊樂——懿宗在位期間,對宴會、樂舞和遊玩的興致遠遠高出國家政事,上朝的意願明顯不如飲酒作樂。懿宗在宮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宮裡總要大擺宴席十幾次,奇珍異寶,花樣繁多。遊樂和歌舞,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他的作風影響下,整個官場也都彌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詩中有咸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他所詠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正是對這一世態最好的描繪
史書記載多件唐懿宗時期製造的精美銀器,其中最有名的有1.法門寺的八重寶函是唐懿宗賜贈。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被認為是世界上發現最精美層數最多的寶函寶函上鏨刻分別有鎏金四大天王六臂觀音如來說法等圖。2.捧真身菩薩 此尊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三十九歲生日時為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873)在迎送佛舍利時與佛祖之金骨真身一併請入地宮永為供養。 3.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原置於地宮後室,唐懿宗供奉。其形制高大,製作精美,工藝採用了鏨刻、鈑金、鎏金、鉚接等方法,為唐代同類金銀器中最宏大的一個,精湛的製造工藝和精美的裝飾圖案令人嘆為觀止。在此可以發現幾乎唐代最重要的銀器都出自唐懿宗的年代
另外唐懿宗於咸通14(西元873) 把佛骨送還法門寺時,供奉了大批金銀器物和珠寶法器,連同佛骨埋入塔下地宮。埋了一千多年,直到1987年,為了重建法門寺的寶塔而清理塔基時,才發現了這些寶物。其中就有金銀器一百二十一件
由此可見唐懿宗在位期間,製造了大批精美銀器,而其最精美的莫過於以上十幾件銀壺其精美程度超越以往各朝,之後亦不見能匹敵者,可謂空前絕後由於帝王沉迷於玩樂不惜花費巨資利用其權勢不顧一切致力於其所好間接導致唐朝滅亡幾乎是百無一是的昏庸天子確在無意中留下舉世無雙的精美文物這或許可略減其生前的罪孽


陳文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