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銅紅釉起源與演變---釉上彩瓷初創(組圖)

銅紅釉起源與演變---釉上彩瓷初創(組圖)




釉裡紅先驅----隋代銅紅釉
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銅紅釉始於北宋鈞瓷。隨著長沙產品中全器施銅紅釉持壺、杯,和白釉紅綠彩壺、青釉紅彩盒等製品的出土,動搖了銅紅釉始見於鈞瓷的定論。近年來眾多學者從研究過新出土的古瓷後,大多數的專家認為,銅紅釉是始於唐代。此種新的認定是基於新證物的出現值得肯定但是未必是定論。 事實上,銅紅釉的出現的時間應該可以再往前推,也就是說隋代的瓷工就已知道如何燒製出銅紅釉色瓷器,雖然大部分不是釉下彩,燒製溫度較低但已足以證明隋代匠師已能運用氧化銅為呈色劑燒出銅紅釉
隨代雖短,僅三十九年,史書對隋瓷的論述不多。一般認為隋瓷的燒製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的貼花,雖時間短暫,但它的歷史地位相當重要。隋瓷胎釉在各地窯口之間略有差異,在總體上看,其共同點是胎體較為厚重,胎色因燒製地點和原料而各有差異,以灰白居多。釉仍屬石灰釉,多呈現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同時,隋代已燒制出胎質潔白,釉面光潤的白瓷。以現有的資料看,隋以前燒瓷窯場主要都集中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北的燒瓷窯場極為稀少,亦無文獻述及。隋代時,南北瓷業才開始了飛躍性的發展,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呈現,形成各競相發展的局面。因此,新的釉色出現是必然的,銅紅釉也因此產生。為進一步探究,首先簡略引述學者們的論述,並加以整理如下:
張浦生先生在《關於中國古代彩瓷研究的幾個問題》有關邛窯面的文中說“在邛窯陶瓷繁多的品種中,高溫彩繪瓷尤為突出,可與長沙窯相媲美……文中提到邛窯在著色用料上,品種齊全,除常見的醬色、綠色外,還有銅紅、鈷藍”。文中已說高溫彩釉中有銅紅、鈷藍。已故專家 俞偉超 先生,在《早期蜀文化發展的多元文化結合道路》(提到對邛窯的看法)說“希望能對探索邛窯首創多色彩瓷器的原因,有一點點啟示”。注意這裏的“邛窯首創多色彩瓷”。如果把兩位專家的觀點整合,即為“邛窯首創多色彩瓷,釉色用料品種齊全,除醬、綠色外,還有銅紅、鈷藍” 。而 張福康 先生認為:“唐代邛窯和長沙窯,首先採用銅作為高溫綠色釉彩的著色劑。以銅作為著色劑,可以把釉彩燒成綠色,也可能燒成紅色,稱為銅紅儘管燒造銅紅的條件非常苛刻,但邛窯和長沙窯在長期生產綠色釉彩的燒製過程中,必然有機會遇到適合銅紅形成的燒製條件……” 。不可否認,就以前的資料而言,是邛窯和長沙窯的陶工們首先發現了銅紅,所有以學者專家把銅紅釉彩的起源應歸功於他們。這種說法並不嚴謹,因為這兩窯廠存在的時間有差距。《邛窯和長沙窯的燒造工藝》一書中說,“邛窯是在“六朝初期的越窯青瓷釉下褐彩人物花卉紋啟迪下,於隋代率先創造了高溫釉下三彩彩繪瓷。在它的影響下,先後在中原和南地區,創造了富麗華貴的唐三彩,與詩畫並茂的長沙窯彩繪瓷”
陳麗瓊 先生《邛窯古陶瓷發展概述》,載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中國古陶瓷研究》第9輯)。邛窯隋代已開始應用銅為著色劑,在生產綠色釉彩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必然有機會遇到適合銅紅形成的工藝條件……銅紅釉彩的偶然出現是必然的,並有意識地進行試驗,傳之於後世,而長沙窯從“興起於安史之亂之際,盛於晚唐,而衰於五代……”才開始使用銅作為呈色劑,銅紅釉彩的起源怎會“應歸功於長沙窯呢”?應該是邛窯早於長沙窯使用銅作為著色劑,邛窯在如此長時間的燒製綠釉中,無偶然燒成銅紅釉彩,而長沙窯從始燒年代算起短時間一蹴而就“必然”燒造銅紅釉?於理不太可能。
另有學者指出 邛窯於南朝就已創燒了高溫銅綠釉,到唐代又以“高溫三彩”著稱,它以釉上和釉下用銅、鐵、錳、鈷為著色劑,進行繪畫或點染,以高溫一次燒成,且釉面不易剝落,製作質量與長沙窯相比,各有千秋;若與晚唐時具有相似特徵的長沙窯相比,早於長沙窯。長沙窯無“唐三彩”,唯有邛窯於唐時生產“高溫三彩”,長沙窯的高溫銅紅釉難道真像一些學者所言,是受北“低溫三彩”影響而來嗎?因為長沙窯是高溫銅紅釉,並非唐三彩之低溫釉,故長沙窯高溫銅紅釉是受邛窯“高溫三彩”影響而來是無可置疑的。”
根據以上學者專家的說法,可以確定高溫釉下銅紅釉的燒製同時存在於唐代的邛窯和長沙窯。但邛窯成立較早,而且在早期就懂得以銅為釉的着色劑,因此邛窯即使不是始創銅紅釉,或高溫銅紅釉影響長沙窯,也可以說是最早使用高溫銅作著色劑的。
從陳麗瓊 先生的“《邛窯古陶瓷發展概述》,邛窯於隋代已開始應用銅為著色劑,在生產綠色釉彩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必然有機會遇到適合銅紅形成的工藝件”可以發現銅紅釉製品可能存在於隋代邛窯。陳麗瓊先生的話不無道理隨著越來越多的出土文物被發現早期的定論已不再是定論我們再也不能故步自封抱殘守缺視而不見新證物的出現有識之士必須拋開舊觀念的束縛重新面對新證物作客觀的研究比對才能釐清真像
        銅紅釉是以含銅物質為著色劑,經還原焰燒成的紅色釉。理論上,以氧化銅做發色劑,在還原焰中煆燒,就能得到鮮豔的紅色,這就是銅紅釉。但自古以來,這種 鮮豔紅色燒成者極稀,為世所珍。用適當的還原焰煆燒,可以得到美麗的紅色,只要略有偏失,還原不完全,或部分氧化,都可能造成發灰、發綠、發黑、或燒失等 現象。從考古資料看,中國唐代已開始利用銅燒出紅色,山西省交城窯即出白釉紅斑器;宋代河南禹縣鈞窯已大量燒制銅紅斑鈞釉瓷;元末明初景德鎮始燒一色紅釉 器,其中以明初永樂、宣德的鮮紅(又稱霽紅祭紅)最著名。明中期銅紅釉曾一度失傳,改燒礬紅。清康熙朝得以恢復,燒成郎窯紅,豇豆紅等名貴品種。古代時要燒成這種鮮豔紅釉色極不容易,美好者為世所珍。用適當的還原焰煆燒,可以得到美麗的紅色,只要略有偏失,還原不完全,或部分氧化,都可能造成發灰、發綠、發黑、或燒失等現象。從考古資料看。中國唐代已開始利用燒出紅色,山西省交城窯即出白釉紅斑器。宋代河南禹縣鈞窯已大量燒制銅紅斑鈞釉瓷。一般認為完全成功掌控燒製高溫銅紅的技巧始於宋代。事實不然,五代時期銅紅釉已到完美階段。

多年來浸淫於古陶瓷領域中對隋唐陶瓷的差異及銅紅釉的呈現略知一二為對古瓷研究盡棉薄之力筆者願提供以下數張圖片,以及個人淺見請學者專家先進們參考並請不吝指正 

 1.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騎馬樂俑         
有學者認為隋代瓷器的樣式與晉朝類似,這件騎馬樂俑就是一個明顯例子。西晉越窯有兩件青瓷騎馬樂俑(1958年從長沙晉墓出土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造型與此件極為接近,這也說明了隋代的部分瓷工依舊延續晉朝製作瓷樂俑陪葬的習俗。

2.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馬


3.唐三彩陶馬 (取自漢唐陶瓷大全)


2A.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馬


2B.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馬俑 頭部


3a.唐三彩陶馬俑  頭部 (取自漢唐陶瓷大全)
古物年代鑑定隨著仿造技術提升越來越困難不過有一個不變的定律後仿造者的神韻不如首創者由於一般仿者只注意到外表而忽略創造者的意境因而只仿得其外表不知創製者的思維而失其神此種情形屢見不鮮儘管後來的技術更精良也無法克服製作者的思維差異所造成的不同沒有創作者的構思就不會有它的神韻不會因技術提升而改變因此永遠可以發現先後之別以上的馬俑即可發現明顯的差異


4.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樂


5.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樂


6.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樂


7.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樂


8.現代仿 灰釉紅綠黑彩女俑



9.隋代黑釉 銅紅彩瓷樂   


10.隋代黑釉 銅紅彩瓷樂


11.隋代黑釉 銅紅彩瓷樂


12.隋代黑釉 銅紅彩瓷樂


13.隋代灰釉 銅紅綠彩瓷麒麟




14.隋代黑釉 銅紅綠彩鵝形瓷燈 長約25公分




15.唐三彩 鵝形燈 (取自漢唐陶瓷大全)




16.隋代灰釉 銅紅黑綠彩瓷虎枕


17.隋代黑釉 銅紅綠彩瓷馬俑

以上十四件古瓷造型除第一件與晉朝的騎馬樂俑類似以及獨特造型的麒麟俑外其他十二件都似曾相識像是唐代產物尤其是圖二 (灰釉紅綠黑彩瓷馬俑) 此馬俑與“漢唐陶瓷大全”中的一件唐三彩馬俑(圖三)造型、裝飾幾乎完全相同。仔細的比對幾乎完全相同的兩件古物,即可發現是否有優劣的差別,及製作的先後。一般而言,後仿者神韻都不如前者。此兩件的造型與裝飾看似一樣,但神韻卻有差別,尤其在馬鞍與馬胸部的韁繩上,有明顯不同,唐三彩馬俑韁繩上的結顯然不如瓷馬俑上的自然生動,於此便可判定優劣與先後。無疑的,瓷馬俑的製作應該在唐三彩馬俑之前,是原始創作,所以此馬俑的神韻自然優美,非唐三彩馬俑所能比。另外,青釉鵝燈(圖14)也與唐三彩鵝燈(圖15)有相同情況。早期創作的永遠是較為傳神。
此外,其他八件樂俑,也與唐代樂俑不同。 史書記載“隋代仕女面相圓融。國清寺石碑上的隋代仕女,胖胖的身軀,豐腴的臉龐 ... 豐腴華貴的形像是隋唐仕女俑的共同特徵但其同中有異這八件樂俑的五官與唐三彩女俑不同,顯得較粗獷而真實,不像唐三彩女俑的刻意美化而顯得做作額頭上各繪一顆朱沙痣這是唐代三彩女俑所沒有髮型、服飾也與唐三彩女俑不一樣其最大不同是此八件樂俑的臉部都上釉是瓷器不是陶器這絕對不是唐代女俑的特色再仔細看這些俑的造型較古樸但傳神不似唐代或以後的創作。在此亦可證明唐三彩的製作是隋代彩瓷的延續並擴大。盛唐時期因使用冥器陪葬的習俗興盛而陪葬品的需求量大,為了快速生產而以較容易製造的陶器取代瓷器以應付市場需求。
以上十四件灰()釉銅紅綠彩瓷器的胎土是灰色。全器上滿釉,部分釉面有些許剝落及土咬現象每件都有明顯的磨損情形其中少數有破損再補土填色造型古樸而傳神。從造型、釉藥、服飾、胎土及外在的風化腐蝕狀況判斷,是隋代所製。從多位學者專家認定,於隋代甚至在南朝瓷師就懂得以銅為著色劑,長期的燒製高溫銅綠釉瓷來看,隋代是絕對可能燒製出銅紅釉。以上十四件彩瓷證明了隋代瓷師已能穩定掌握燒製銅紅釉技巧。

原始釉裏紅(高溫釉下彩)

隋代 青釉釉裏紅鳥蟲紋玉壺春 高23.8cm

此器胎土灰白全器施青釉釉極薄是隋代特徵燒製技術不成熟全器佈滿胎裂釉裏紅散腪明顯釉薄處呈褐色濃處呈綠色顯示瓷工未能控制燒製火候.是件失敗的釉裏紅作品


唐代彩瓷
專家們認為瓷器釉上彩起源於宋事實不然隋代就有紅綠三色釉上彩瓷器並且其紅釉是以氧化銅為呈色劑雖然它燒製溫度較低未達釉裏紅或霽紅標準但絕對是銅紅釉先驅而唐代彩瓷又有進一步發展


唐代 青花銅紅弦紋膽瓶



唐代 青花加紅綠彩菊花瓶


唐代 青花釉裏紅花插(此器是青花釉裏紅試燒品.)


 唐代 紅藍彩瓷碗


唐代 紅藍彩瓷枕


五代銅紅釉
《中國陶瓷史》關於高溫銅紅釉的創燒朝代和窯口的說法有兩種。書中寫道:「高溫銅紅釉是因為鈞窯的制瓷工匠破天荒地第一次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氧化銅的使用燒制成紫紅釉,「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在其他章節中卻說:「中國最早使用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產生紅色的,是唐代的長沙窯。」,「目前已發現湖南長沙窯有高溫紅釉的製品」。這裡出現了兩個結論:一是宋朝的鈞窯破天荒地第一次燒成高溫銅紅釉;另一是唐朝的長沙窯最早燒成高溫銅紅釉,兩個不同結論,時間相差了300年左右,令人不解。

為解疑惑,從下列圖片中可以證明宋代之前五代期間,銅紅釉瓷器的燒製就已達幾近完美程度。因此,唐代高溫銅紅釉的燒製已不容置疑。




五代 銅紅釉八瓶                               右.五代 越窯(取自中國文物精華大全)
                                      (收藏於江蘇鎮江市博物館) 


五代 霽紅八楞瓶 局部


五代 銅紅釉提樑壺


 五代 柴窯 銅紅釉四方瓜楞雙耳



 五代 柴窯 銅紅釉四方瓜楞雙耳瓶                        右.現代仿品


宋代銅紅釉

宋代 銅紅釉高足洗



宋代 釉裏紅提樑壺
絕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釉裏紅創燒於元代. 殊不知隋代已出現釉裏紅.宋代已多窯燒製,唯品質參差不齊不被認識


宋代 釉裏紅龍紋瓶


宋代 釉裏紅高足轉杯


元代 釉裏紅高足轉杯(取自九洲圖書出版社 元代瓷器)



 宋代 釉裏紅蠄龍紋梅瓶 高40cm



明洪武 釉裏紅龍紋梅瓶 高36.4cm(取自蘇富比香港二十週年)


 宋代 釉裏紅蠄龍紋梅瓶  局部


明洪武 釉裏紅龍紋梅瓶  局部 (取自蘇富比香港二十週年)



宋代 釉裏紅雙獅戲球玉壺


宋代 釉裏紅雙獅戲球玉壺春                                          右.明代 青花雙獅戲球玉壺春 



 宋代 釉裏紅三多紋梅瓶 


宋代 釉裏紅折枝花卉六方瓶



元代釉裏紅

極品銅紅釉(寶石紅)

古瓷專家學者常把霽紅釉也稱寶石紅如此一來把真正的寶石紅被貶低了 所謂寶石紅應該是有寶石光澤的銅紅釉而絕大部分霽紅釉都達不到寶石光澤的標準
銅紅釉要燒好很難要燒到寶石紅的程度更是難上加難 至今僅知明永樂期間有成功燒製過,為數極少
明代永樂寶石紅 高29.5cm


 明代永樂寶石紅與五代霽紅八楞瓶


明代永樂寶石紅與康熙霽紅碗


明代永樂寶石紅與康熙銅


明代永樂寶石紅 馬 高38cm

明代永樂寶石紅 馬 與乾隆霽紅.

明代永樂寶石紅 馬 與銅紅.(殘片)
 陳文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