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淺談古燈

                             淺談古燈

商代早期(或更早)鳥形青銅燈(鳥形豆)    

        考古資料顯示,距今約30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早期,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70萬年前人類學會用火,直到約10000至7000年前,人類開始懂得用燈。篝火在燃燒了一百多萬年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可能從烤肉滴落的油脂燃燒中得到啟示,而最終發明瞭燈。之後再演變成室內用的燈具。古代燈具的材質很多,早期有石、玉、陶,中晚期加上瓷、牛角、竹、木、銀、錫、鐵、玻璃等。


“燈”是由“登”>“鐙”改變而來燈成為照明器具的稱呼經歷了一番轉化過程。《爾雅·釋器》云:“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瓦豆謂之登”這種說法在《儀禮·公食大夫禮》以及鄭玄的注、賈公彥的疏中都有記述;在《詩經》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和注釋。可見,在古代,瓦豆稱為“登”。是明確的。又《儀禮·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於鐙,宰右執鐙,左執蓋。”。後來,人們也用青銅的“豆”來當作燈具,於是產生了“鐙”字。“登”與“鐙”通用。秦代漢字發生隸變以後,創作了形聲字“燈”作為照明器具的對應文字,“燈”比“鐙”所表示的意義更為準確,因為此時燈的製作材料有石、陶和金屬等多種,青銅只是其中的一種,而“火”是燈的最基本特徵,因此“燈”字就成為最終科學合理的名詞。戰國一些青銅豆形燈名為“燭豆”,這證明了燈是由“豆”演變而來“豆”本是盛放肉醬一類食物的器物。由於製作豆的材料不同,因而分別有不同的名稱。另外秦、漢的豆形燈,盤壁往往刻有一銘文,“錠”或“鐙”。“鐙”之稱呼沿自戰國,“錠”之稱始於西漢。當時,史遊編寫的《急就篇》中,就有“鍛鑄鉛錫鐙錠鐎”之句。漢代形制相同的豆形燈中,有的銘為“鐙”,有的銘為“錠”。其實,鐙錠,是一聲之轉,兩字沒有區別。而火字旁的“燈”字,不僅商周的甲骨文沒有,也未見於金文中。就是東漢的《說文》也未著錄。到了南北朝編纂的《玉篇》中才有“燈”字。


     陶豆是一種簡單的陶器,開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說文、豆部》云:“豆,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形。” 。古時候當陶豆中殘存有動物脂肪,恰巧又有一條作為燈芯的物體存在時,就可能被點燃而起火,這就引起古人利用豆作為照明工具的想法陶豆,形似高足碗,有的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河北省武安縣磁山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陶豆是目前最早的實物證據。膏燈(豆)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及商周時期,材質有陶石和青銅。從紅山文化的玉和水晶雕琢器物中可以發現不少燈具(膏鐙油燈) ,造型多樣,製作精美。至於燈油的取得也不困難。古代油燈的燃油主要是動物油,以牛油居多,另有多種植物油

  

     豆形燈是中國最早定型化的燈具,其主要材質是先陶玉石後青銅許多學者認為其出現的時間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春秋戰國只是燈的名稱和文字產生的時代,燈早已存在於中國古代,只是沒有燈的稱呼而已。春秋戰國之前,人們對照明器具的普遍稱呼是“燭”。有些學者認為這不是蠟燭,他們認為蠟燭產生於西漢而盛行於晉代。同時認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所說的“燭”是指火炬。這種説法有待斟酌從最近出土文物中,可以發現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多件玉製的燭燈這些西周的玉製燭燈大多是精美的動物造型,如此貴重之物應該是王公貴族所擁有。其形式多樣,製作嚴謹,應非偶然或無心之作。因此,燭燈存在於西周是毋庸置疑的。

     油燈的燈芯有可能是由火炬演變而來。用麻去皮捆綁做成的燈芯叫“麻蒸”,特點是硬挺,可插在燈盞中心的支釘上。戰國、秦、漢的油燈大都如此。雲南出產的一種鬆軟的燈芯草,綁在幾根細細的竹條上就成了燈芯。棉紗燈芯產生較晚,因柔軟不能插在支釘上,而置放於燈盞中心的小圓台上。宋、元時期已出現用石油當作照明燃料

     自從人們懂得用火時,利用火作為夜間光源的構想就會產生,而當人們發現動物的脂肪可以燃燒時,就會設法製造裝脂肪的容器,並置一燈芯,以達到取火照明目的,燈具從此產生因此,燈的製作與使用應該已久遠從現有的實物看,河北省武安縣磁山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陶豆是目前最早的實物證據。除此之外,5000到6700年前的紅山文化亦有多件用玉、水晶做的燈由於生活上的需要,古燈的需求應該不小,燈應該已是帝王們生活必需品,當燈被發明後,在材料取得無礙及製造不難的情況下,帝王們對燈的需求隨之增加,尤其是陶燈製作容易,產量應該不會太少。只是陶燈易破難以保存至今。

紅山文化 鳥形玉燈 高17公分


紅山文化 鳥形水晶燈 長15公分 

長久下來人們應該製造了不少古燈但是因為材質的關係時間久遠存留下來的不多致使學者專家們僅能就手邊有限的資料研判推測。由於早期資料較少,疏漏在所難免。近幾年來不斷有新的文物出土這些新出土文物中也含有少數前所未見的燈具。新證據顯示古人對燈的製作與使用,遠超出我們以往的想像因此有必要對中國古燈的演進做進一步探討。

從眾多紅山文化的水晶玉石製品中可以發現一些特殊容器,這些容器的形狀各異,有的像豆,有的像後來的洗。他們的容量約100-200cc重約700-2500公克之間器物厚重。由於笨重,不適合長時間手持,重心穩不容易翻倒容量小不適合當飲食用具等特色判斷這些容器應該不是食器或水容器而是油燈。這種燈具在缺乏現代工具的幫助下費時費力製作的困難度極高絕非一般普通百姓所能擁有由此可證實於紅山文化帝王之家燈已被廣泛使用。 

近數十年來的考古挖掘,發現漢代期間製作出多種不同造型的青銅釭燈。一般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上成就最高的燈具。這種燈是專供宮廷貴族使用。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座裡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

漢朝釭燈的型式多樣,其中有鳥形牛形宮女形…等,製作精美。但是這類型的燈具並非漢代首創,早在殷商前期就有水鳥青銅釭燈(如圖)。此外也發現和西漢《長信宮燈》及《雁形釭燈》一樣造型的西周玉雕裝飾品。由此可見此種燈具不是西漢時期所發明。但是殷商前期的釭燈沒有漢代釭燈精細,雖然他的燈罩一樣能轉動以調整光的方向,不過,少一個燈盤,這種情形在西周時已改進為與漢代相同。

殷商代早期水鳥青銅燈(釭燈) 高                西漢雁形釭燈


西周釭燈組合玉器


釭燈《長信宮燈》                  西周早期青銅釭燈 


  

         西周早期青銅釭燈(局部)


  西周釭燈組合玉器


西周釭燈組合玉器 局部


長信宮燈是一件整體鎏金的青銅燈,上面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為《長信宮燈》。這是一件精緻的燈具,設計精巧,結構合理,整體造型是一跪坐宮女,左手托住燈底部,右手則與燈罩連為一體。整件燈分為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是分別鑄造後組合而成;燈盤可以左右轉動,燈罩則能自由開合以調整燈光所照方向及亮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身軀相通,火煙可以通過右臂進入體內,並留下煙灰,以減少室內油煙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持燈宮女的形象:她身穿廣袖長衫,動作自然而優美,面目端莊清秀,頭略向前傾斜,目光專注,神情疲憊而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心理特徵。

 以上所言是學者專家對長信宮燈的描述。其實,此種類型的青銅釭燈在西周早期就已出現(如圖) 。此件西周早期釭燈,持燈者看似男性,燈盤一樣能左右轉動以調整燈光方向。不過,除了燈盤與燈罩可以轉動外,其他部分是固定一體,不同於長信宮燈的六部分組合,不能拆解,體積較小,高僅18.5公分。

燭燈的出現;以往,學者們依據所見的出土文物研判,認為燭燈出現的年代為西漢。 在先秦典籍中,特別是周代禮儀的“三禮”中,“燭”字頻頻出現。《禮經·曲禮》:“燭不見跋”。唐代孔穎達疏:“跋,本也。本,把處也。”“燭不見跋”此句是說:晚上到朋友家串門閒談,如果看見燭將燃至把手處,就應起身告辭。《周禮·宮正》:“凡邦之事,蹕,宮中廟中則執燭。”此句是說:凡邦國內遇有大事,天子將親自前往,宮正就要負責安排宮中廟中的執燭照明工作。不過,這裡的燭並不能確定是燭燈、膏燈或火炬。有學者認定是火炬而不是燈。但是,從近幾年來出土的西周玉器中發現多件燭燈,燈座造型精美,樣式多種,絕非偶然產生。因此,燭燈的出現可提前到西周或更早。



西周 青玉獸形燈 (燭燈) 長 18公分             西周 青玉神獸燈 (燭燈) 高22公分            

   
     早期燭燈使用的蠟燭,是用蜂蠟製成中間有燈芯的柱狀燭條,配合燭臺使用。蠟燭和油燈的區別是:前者的燃料是固體,而後者的燃料是液體。
  蠟的原料在古代有兩種。一種是蜂蠟,也叫黃蠟,是工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另一種是白蠟,是白蠟蟲的分泌物。早期是以蠟代膏,將蠟放在燈盤內,融化後當油膏使用。

從以往的資料看,中國燈史是從早期原始社會的陶燈開始,其形狀是無蓋的豆。兩漢期間,青銅燈具已較常見,但陶質燈具的製造使用更普遍。至於器形,除人俑燈和日用器形燈之外,出現了動物形燈、多枝燈,及代表東漢的俑形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陶燈大量使用。唐代陶瓷業發達,陶燈出現了灰陶、釉陶和三彩的品種。元代以後,陶燈已不復往日狀況。

事實上,這些早期的資料已無法完整呈現中國古燈史的全貌。新出土的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已有精美的水晶和玉材質的燈具。殷商早期也已出現極具藝術的銅燈。其中鷹形銅燈(鷹形豆)及水鳥銅燈(釭燈)更是難得的藝術精品巧奪天工於西周時期也出現不少玉製燭燈以及類似漢代的釭燈漢代琉璃燈的出現更增加古燈材質多樣性同時也可證明西亞鈉鈣玻璃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晚於漢代

中國文化悠久古文物眾多且博大精深,隨時都可能因新證物的出現而改變先前的看法。筆者浸淫於中國古文物研習三十多年,偶爾發表拙見,盼能拋磚引玉,唯才疏學淺,難免疏漏,期盼賢達人士不吝指正


北宋汝窯瓷燈 口徑9.6公分

                                                                  陳文卿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