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淺談和氏璧(附圖)

 和氏璧與傳國玉璽無關

和氏璧刻傳國璽,無稽之談

公元前283年,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趙王派藺相如攜璧入秦。

秦王於章臺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於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並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說:「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說畢後,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於是藉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穿上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把和氏璧藏在懷裡,從小路逃走回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和氏璧有多厚?璧的厚度不足以製印


古代雖然沒有規定玉璧的直徑與厚度的比例,但約定俗成,從現有的玉璧研判,直徑超過18公分的玉璧其直徑與厚度的比例不超過20比1,如果厚度比例過大就不稱璧而叫琮。新石器時代較厚,隨著技術進步變薄,春秋戰國時代,玉壁如果直徑在15~25公分之間的,厚度在1公分以下。

和氏璧如果能刻成傳國璽則其直徑最少要21公分,如此大約可以刻7公分x 7公分印面,7公分x 7公分的印面應該是傳國璽的最小極限,因為春秋戰國中弱小的衛國印其印面都有6.9公分。7公分寬的印面其印高度最低限度要4公分,而21公分直徑會有4公分厚度嗎?依據所有的玉璧紀錄,答案是”不可能”依據所有的玉璧紀錄上看,21公分直徑的玉璧其1公分厚度已經很厚了。如果玉璧厚度達到4公分,以正常比例,其直徑恐怕要100公分,如此其重量會超過85公斤。85公斤的玉璧不可能隨意傳來傳去何況其中還有女子。以上對傳國璽尺寸估計是最低標準,其實際尺寸應該高出許多,而這最低標準已經不是和氏璧所能達到。再次,如果和氏璧厚達4公分,那就不能擊向木柱而碎,因此藺相如無法以擊碎威脅秦王,同時如此厚重的和氏璧也不容易由他的隨從,穿上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把和氏璧藏在懷裡,從小路逃走回國,


商-周 玉素璧(環),直徑19.7cm,厚0.4cm (和氏璧應該是此種玉質)。此壁是極好的獨山玉,獨山玉以全綠色為極品。據記載,和氏璧應該是採用獨山玉,而此璧又是高品質獨山玉。因此也許傳說中的和氏璧就是此器,但無法證實。





紅山玉壁,直徑29.5cm,厚1cm 重1.9公斤。




戰國九龍璧,直徑23.7cm,厚0.3cm




春秋戰國 衛國國印,高4.2cm印面6.9cm x 6.85 cm


陳文卿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