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起源---唐代乳濁釉(組圖),花瓷非唐鈞
(含五代鈞瓷圖)
1.唐 窯變乳濁釉貼花罐(唐鈞)
宋鈞瓷特色
鈞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至今仍是收藏界競相追逐的對象。北宋後期,製瓷工匠充分利用前人的智慧及豐富經驗,大膽創新,突破了銅在釉中的作用,使鈞瓷“窯變”釉的色彩繽紛,達到了精美絕倫境地,並被宮廷壟斷為“御窯”,且嚴格禁止民間燒造。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在宋代有突破性發展。有些鈞瓷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與青釉混合,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如同藍天中的晚霞。鈞窯瓷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可分月白、天青、天藍、灰藍、灰青、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皮紫、朱砂紅、丁香紫等。 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濁釉和“窯變”。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般優雅的藍色乳光;(這種乳光是懸浮著無數圓球狀小顆粒,這種小顆粒稱為分散相,是一種富含二氧化矽(SIO2)的液滴狀玻璃,分散相的粒度介於40-200毫目之間,比可見光的波長小得多,因此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現美麗的藍色乳光)。另外,由於藍、紅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許多顏色不一,斑紋各異的“窯變”。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刻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宋鈞瓷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無成雙”等等傳說。這些都是描述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刻意製造 “窯變”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神奇色彩、宛若夕陽彩霞,是鈞窯之最大魅力所在。雖然這些對鈞瓷的讚美有過度誇張之嫌,但也是對北宋官鈞是由民窯發展昇華而來的一種肯定。
宋代民鈞釉色以天青、月白為主,還有天藍、蔥綠、灰藍、灰青、紅紫等色調。釉瓷的釉面勻淨,釉色柔潤光滑,層次繁多,立體感強,釉厚渾活。鈞窯中乳濁釉的化學組合和“窯變”機理已被成熟掌握。這種“窯變”技術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獨領風騷,對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般人一提到鈞瓷就認為是窯變瓷,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其實五彩繽紛的宋代鈞瓷,其釉色的呈現不是完全無法預期的“窯變”,而是有意造成的不完全確定性釉色。大部分色彩繽紛鈞瓷都是人為的,是兩種釉藥的混合,如藍釉與紅釉混合。或在某地方加上一些不同釉藥使其出現不同釉色,如青釉紫斑鈞瓷,其紫斑部分是另外加氧化銅為著色劑所產生的釉色,是有意造成,不是無意產生,稱之窯變有點名不副實。
依據現有可查的資料,鈞瓷的命名大致追溯到明代,明以後都沿用此名。明人為何稱之為“鈞”?自明以來,說法有兩種。
一說因產於鈞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餘事》、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文霞亨《長物志》均稱鈞窯為“鈞州窯”。新中國成立後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鈞瓷產於鈞州而得名”。
二說因鈞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論》中說:“鈞窯建於宋初,在河南禹縣,其地有鈞台(至今尚存),因名鈞瓷。”禹州夏有古鈞台,“鈞瓷”名由此而來。古陶瓷專家安金槐 先生也說:“禹州夏有古鈞台,鈞瓷之名由此來。”北宋初年禹州以盛產鈞瓷聞名於世,徽宗皇帝趙佶曾在禹州設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故窯以古跡取名,窯名“鈞窯”,瓷名“鈞瓷”,這就是“鈞窯和鈞瓷”得名的真正起因。至於鈞字的寫法,明萬曆三年(1575)四月,因犯了皇帝朱翊鈞的忌諱,把鈞州改為禹州,鈞窯就變成“均窯”。儘管歷代禹縣改制更名,歷代史志皆以有古鈞台和夏禹治水這個美麗動人的史跡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鈞窯”之名來源於此更為確切些。
唐代花瓷最早的記載,見南卓《羯鼓錄》內“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唐開元四年(716年)宰相宋景深好音樂,尤善羯鼓,曾與玄宗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清代陳瀏所著《陶雅》則直稱唐代花瓷為唐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佐滕雅彥,首先提出唐代的花瓷是鈞瓷的天青色乳濁釉瓷之源頭。 六十年代前後在河南魯山段店、郟縣黃道發現了唐代花瓷古窯遺址。禹縣境內曾數次出土完整的唐代花瓷器物。由於這些花瓷上的彩斑與宋元鈞釉相似或接近,陶瓷界就逐漸地認為唐代花瓷就是鈞瓷的前身。鈞瓷萌芽於唐代,興盛於北宋,已被鈞瓷界認同並廣為流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於1977年三次派員赴河南調查,在魯山段店和禹縣的下白峪發現了唐代窯址。這個窯址遺存有窯爐、泥池及各種殘器和窯具。窯頂已坍塌,只剩半面窯牆。沒有見到耐火磚,是就地挖掘的土質窯。找到的殘器有腰鼓、碗、罐、折沿盤、缽、瓶等。器物底部為平足,胎骨較厚,釉色以黑褐色為主,也有少數黃色釉。器物上佈滿彩斑,有天藍、月白、灰白等色。古陶瓷專家馮先銘、李知宴 先生一致確認是唐代遺物。
這一窯址的發現,使陶瓷界的專家學者們產生很大興趣。他們都一致認為這個窯口的產品,和魯山段店、郟縣黃道屬同一種類型,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提供了極珍貴的新資料。認為是為“鈞瓷始於唐代”找到了可靠的歷史根據。在採集標本時,有少數腰鼓殘片,釉色、斑點、形質與魯山段店基本一致。由此確定,河南唐代燒腰鼓的地點,不只是魯山還有下白峪窯。同時學者們認為鈞窯早期歷史與唐代花瓷有關。”《中國科技史·陶瓷卷》(盧嘉錫總主編,李家浩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中也說:“黑釉上出現乳濁斑,已為人所知……這種黑釉瓷的藍色乳光斑現象,被認為是天藍色鈞釉沿著黑釉向鈞釉發展的自然源流。
為了徹底了解唐代花瓷的本質及其與後世分相乳濁釉的關係,山東省矽酸鹽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劉凱民 先生於2005年與專家們合作,用現代科技,對河南省下白峪、郟縣黃道、魯山段店出土的唐代花瓷釉的化學成分和結構進行深入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認為唐代花瓷的藍白斑乳濁釉,與宋元鈞窯系釉等分相乳濁釉有源流傳承關係,其結語是:
1、從本質上,唐花瓷和宋鈞釉都具有相同化學組成特點,和細分散的液滴狀分相結構的分相乳濁釉,這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兩類釉。其差別只不過是為了得到相同的分相結構,和乳光藍色所用的工藝方法不同而已,其差異非本質性的。
2、唐花瓷月白色面釉及其在黑底釉上形成的乳濁藍斑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實物為證的第一個分相乳光釉。
3、唐鈞器(花瓷)上的乳光藍斑只可能是後世藍鈞釉等分相乳濁釉的先導,而不可能為鈞窯釉上的紫紅斑“開啟了先聲”,這種紫紅斑正是受當時白釉器上常見的銅綠斑,偶而受還原作用變成銅紅斑,這一現象的啟發而發明的。因為自唐以來,包括鈞瓷發祥地在內的許多河南省的古代窯場中,燒造的白釉器上常以銅紅斑作裝飾,這種銅綠斑偶爾受還原作用變成銅紅斑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這一研究成果,劉凱民 先生以“唐花瓷釉的本質及其後世分相乳濁釉的關係”為題,在“2005年中國禹州鈞瓷學術討論會”上宣讀,並收入《2005·中國禹州鈞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後又發表於2006年《山東陶瓷》第一期上,在陶瓷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是劉凱民 先生繼《鈞窯釉研究》、《鈞窯釉進一步研究》兩篇論文之後,又一篇在鈞窯研究方面的論文。
3.唐 窯變乳濁釉八仙之一(唐鈞) 3A .
唐 窯變乳濁釉八仙之一局部
民間另一種傳說:“唐鈞”瓷的出現,是在唐開元年間,神垕一帶出了個大名人畫聖吳道子,據說鈞瓷就是由他幫助神垕藝人創燒成功的。(詳見王錫玉、耿花玲編著的《神州之寶——中國鈞瓷》)畫聖吳道子,唐玄宗賜名“道玄”。他辭官退隱回故鄉神垕後,創燒成功一種絕妙釉色、自然天成、溫潤生輝、巧奪天工的高溫寶瓷。當時人們為紀念吳道子,故以其號“道玄”而稱為“道玄瓷”。據說,真正將鈞瓷定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看到道玄瓷的釉色鮮豔奪目,圖案千變萬化,讚譽曰:“君子之瓷,瓷中君子,惟我獨尊,王者風範”。並改名為“君王之瓷”,簡稱“君瓷”,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嚴禁民間擁有。他利用自己豐富的宮廷經驗、結合道玄瓷的特定審美觀,御封了“精警驚尊”四大特徵,昭誥王孫、借此謹行,誥封為“君王之瓷”。(詳見溫劍博《鈞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鈞瓷審美二論》)並立令“鈞不隨葬”,以示“美妙神絕”。這可能是事實,因為唐均的人物都是八仙或羅漢,不能用來陪葬。
唐代花瓷和宋元鈞瓷的關係,是國內外陶瓷界最為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它涉及到鈞窯歷史源淵、傳承關係、鈞官窯燒造年代,以及鈞窯的發展方向等的鈞窯發展史上的重大問題。神垕下白峪村唐代花瓷遺址的發現,被認為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學者專家們用最新科技對窯址中出土的唐代花瓷釉,及有關資料的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進行測試,多次反復試驗後,認為這種藍白斑釉乳濁度高,呈月白或天藍色,有一定的流動性,活潑多變,已具備鈞瓷窯變藝術特徵,這種黑釉瓷的藍色乳光斑現象,是天藍色鈞釉沿著黑釉向鈞釉發展的自然源流,唐代花瓷開創了鈞瓷之先河。唐鈞(花瓷)用作紋飾的月白或天藍乳濁釉對後世分相乳光釉的影響,不但深遠、重大,而且延續不斷。
以上所說的唐鈞明確的是指花瓷。但是,據載,自唐宋歷代皇室都把鈞瓷列為皇家貢品,並御封為“神鈞寶瓷”、“奇珍異寶”、“精妙絕品”,一直為皇家御用珍品。不過,從近幾年公開的報導、資料顯示,唐花瓷器,大多為腰鼓、罐、缸、水注、碗等,都是一般民用日常用具,並不精美,很難與皇室御用精品聯繫在一起。因此,“皇室專用”很難成立,是故,唐花瓷是否是唐鈞,是否是宋鈞的源頭,不無疑問。
唐花瓷是否為宋元鈞瓷之起源?學者之間尚有爭議
唐代花瓷和後世宋元時期分相乳濁釉的關係,是長時期在陶瓷界具有爭議的問題。爭議的焦點是唐代花瓷釉和宋元鈞瓷的釉色差別太大,時間又相隔太長(隔著五代約50餘年),僅憑唐代花瓷的部分釉色與宋元鈞瓷一樣,說服力不足,說它們有傳承關係,未免有些牽強,有的甚至堅持完全否定的意見。
對唐代花瓷和宋元鈞瓷傳承關係的質疑,可以說都是出於對鈞瓷的關心。但他們大多是學者,不可能長期從事實驗研究。都是根據歷史文獻作結論。歷史文獻僅能提供已知的有限資料,歷史上很多研究報告常因新證物的出現而不停的改寫,古物的研究更須要不斷尋找更確切的新資料。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文獻,有限的文獻無法呈現其未知的事實,要用實物證據來說話。
4.唐 窯變乳濁釉羅漢(唐鈞) 4A 唐 窯變乳濁釉羅漢局部
5..唐 窯變乳濁釉八仙(唐鈞) 局部 6.唐 窯變乳濁釉羅漢(唐鈞) 局部
7.唐 窯變乳濁釉羅漢(唐鈞) 局部 8. 唐 窯變乳濁釉羅漢(唐鈞) 局部
9. 唐 窯變乳濁釉 牛(唐鈞)
9A. 唐 窯變乳濁釉 牛(唐鈞)局部
10. 唐 窯變乳濁釉 牛(唐鈞)
10A. 唐 窯變乳濁釉 牛(唐鈞)局部
11.唐 窯變乳濁釉貼花罐(唐鈞)
11A.唐 窯變乳濁釉貼花罐(唐鈞) 局部
唐代花瓷和宋元金鈞瓷的差異
1在此必須特別注意,學者們認為唐代花瓷和宋元鈞相同,其所謂“相同”是唐花瓷上的藍色乳光斑現象(乳濁釉)。乳濁釉是其裝飾的花紋部分,是整體唐花瓷的小部分釉色,不是整體和主要釉色。而宋鈞瓷則是全釉都是乳濁釉,不是只有裝飾的紋飾部分,兩者的製作理念、技巧不同,其相同處少,不同處多。因此只能說唐花瓷的藍色乳光斑釉部分是乳濁釉,這部分與宋鈞瓷相似。也就是說唐代花釉瓷有部分釉色和宋代鈞瓷有相似之處,而不能認定唐花瓷開創了鈞瓷之先河,因為唐花瓷主要釉色是黑色或褐色,這兩種釉色都不是乳濁釉,與宋元鈞瓷的主釉色截然不同,兩者的主要部分完全不一樣。更何況唐花瓷的藍色乳光斑釉(乳濁釉)是用人工加在主釉(黑、褐色釉)之上,它的斑紋未與其主釉色融合而改變顏色,與宋鈞的“窯變”不同,無直接淵源關係。總體而言,宋元鈞瓷與唐花瓷的藍色乳光斑釉是類似,但是不能說宋元鈞瓷是源自唐花瓷,如此說太牽強,因為彼此差異太大。
2從近幾年公開的報導、出土資料顯示,“唐花瓷”器,大多為腰鼓、罐、缸、水注、碗..等,都是一般民用日常用具,質地較粗,釉色乾澀,作工草率,整體而言,其品質不如長沙窯,更難與其他名瓷相較。與記載“自唐宋歷代皇室都把鈞瓷列為皇家貢品,並御封為“神鈞寶瓷”、“奇珍異寶”、“精妙絕品”,一直為皇家御用珍品”不符,差距太大,很難與皇室御用精品連結在一起。唐朝皇帝不可能去精就陋,選這種瓷器為“皇室專用”。因此所謂“唐鈞瓷”應該是另有其物。
真正唐鈞非花瓷
事實勝於雄辯,從現有的實物中已可發現真正的唐鈞(見圖)。實物可證明真正的唐鈞是全器施乳濁釉,與宋鈞相同,其主要釉色月白。釉色的呈現方式可分窯變乳濁釉和加彩乳濁釉兩種,此兩法皆為宋鈞所沿用,與宋鈞一樣。唐鈞胎、釉皆厚,器型有牛、人物和罐,罐與其他唐代瓷罐一樣,都飾以貼花,全器施滿釉,施厚釉,整體厚重,作工嚴謹,為唐代瓷工精心之作。
一. 窯變乳濁釉,此種器物是唐瓷的精品,釉面大部分平滑光潤,釉因高溫而流動產生色澤變化,精美之品為一般宋鈞所不及。施釉是一次上釉,其釉色變化係因高溫時,釉流動產生厚薄不同而使釉色改變,釉較薄處顏色變成從淺藍、深藍到紫色。正常厚度呈月白色,較薄處呈淺藍色,更薄呈深藍色,釉最薄見胎處呈紫色,釉面出現霧光,色澤柔和、溫潤(見圖1、2、3、4、5、6、7、8、9、10、11)。
二. 加彩乳濁釉: 施釉是兩次上釉,其主體釉色是月白色,釉色穩定,不會因釉厚薄而改變顏色(圖12、13)。其藍色斑係另外加上的,燒製時與主釉融合而產生不同色澤變化。釉色與宋鈞幾乎無兩樣,釉色呈現穩定,釉面可見氣泡。宋鈞的青釉紫斑亦採用此法,只是用釉藥不同產生不同顏色。
與唐花瓷相較,以上兩種唐代乳濁釉瓷器的釉色精緻細膩甚多,與唐花瓷不可同日而語,是目前僅見最精美唐代瓷器,如推測為唐朝御用瓷,應該不為過。雖然這兩種唐代乳濁釉與宋鈞不是百分之百相同,但差異很小,不能否定其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唐代花瓷就無法與宋鈞瓷產生如此密切的連結。由此可以確定唐代花瓷非唐鈞。
12.唐 加彩乳濁釉壺(唐鈞)
唐 加彩乳濁釉壺局部
唐 加彩乳濁釉壺 右宋代鈞瓷
13A.唐 加彩乳濁釉罐(唐鈞)
從以上的照片可以清楚的發現這些唐代造型瓷器中,唐代加彩乳濁釉與宋鈞瓷的加彩乳濁釉幾乎完全一樣。僅僅唐代窯變乳濁釉,與宋鈞瓷的窯變乳濁釉用藥上不盡相同,導致釉色呈現不完全一樣,然而這只是釉藥配方的差異,其釉藥的基本結構和釉色變化原理及乳濁釉的呈現,與宋鈞瓷一樣,並不影響其傳承關係。從施釉方式,釉色呈現…可以肯定宋鈞瓷是繼承唐代窯濁釉的基礎,累積經驗後,再利用其經驗略加改變用藥,進而利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使整個釉面呈現更多樣化。其施釉方式與釉藥本質仍然未脫離唐代窯變乳濁釉和加彩乳濁釉範疇。因此可以確定宋鈞瓷是源自唐代窯變乳濁釉和加彩乳濁釉。“唐鈞”所指的就是唐代窯變乳濁釉和加彩乳濁釉而不是魯山花瓷。
唐鈞與五代及宋鈞差異
唐鈞碗 口徑16.1cm
五代鈞瓷
五代鈞瓷乳釘雙耳罐 高約20cm
五代鈞瓷塔蓋罐 高約34cm
五代鈞瓷乳釘蒜頭雙耳罐 高約23cm
五代鈞瓷貼花罐 高約22cm
五代鈞瓷鏤空蓋罐 高約30cm
五代鈞瓷罐 高約24cm 此器底部有一(晉)字.應該是五代後晉
五代鈞瓷乳釘瓶 高約30cm
五代鈞瓷 罐 高約20cm
五代鈞瓷 獸首方瓶 高29cm
元鈞月白盤口瓶 高53cm
陳文卿撰
💓讚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