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琺瑯彩瓷(組圖)
THE BEST "CLOISONNE ENAMEL" PORCELAIN IN KANGXI, YONGZHEN AND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琺瑯的基本成分是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器的釉、琉璃、玻璃同屬細矽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用於陶瓷器上的稱為(釉)、用於建築瓦片上的稱為(琉璃),而附著於金屬表面的稱為(琺瑯)
根據製作方 法,(琺瑯)大致可分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即嵌胎琺瑯)、畫琺瑯等。 掐絲琺瑯和鑲嵌琺瑯很早就在中國出現,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製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製作,並將該技藝傳入中國。到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製作掐絲琺瑯,之後的景泰時期更是名噪一時,即人們所說的“景泰藍”。畫琺瑯則出現較晚,一般認為於十五世紀中葉為法國發明,十五世紀末在法國中西部裏摩居以內添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重鎮。隨著中西方 貿易交往,從廣州等港口傳入國內。當時稱謂“西洋琺瑯”或“洋琺瑯”。以往一般認為琺瑯彩瓷是在康熙三十二年,琺瑯作與玻璃廠成立之後才能開始研究製作、發展。
琺瑯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名詞。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人中國,康熙即命窯官燒製琺瑯彩瓷。但是,琺瑯彩瓷並非始創於清康熙年間。早在明景泰時期,就因掐絲琺瑯高度發展而牽動琺瑯彩瓷的燒製。
以往大家都無異議的認定琺瑯瓷是創燒於康熙年代。現在從實物上可以確定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年間)已能成功以進口琺瑯為釉完美的燒製琺瑯彩瓷。此種琺瑯瓷樣式像銅胎掐絲琺瑯,但以描金線取代銅掐絲。其整器施滿釉以藍釉為地,釉不透明,施釉肥厚,造型端莊色彩華麗,其製造成功應該是受到銅胎掐絲琺瑯高度發展影響。
雖然瓷胎琺瑯彩在明代景泰年間已燒製成功。但達到最精美高峰時期是雍正年間與乾隆早期,乾隆晚期的製品已大不如前。下列數件稱得上是中國琺瑯彩中最精緻作品。
8.雍正琺瑯彩福壽碗 口徑 15.5cm
9.雍正琺瑯彩花鳥碗 口徑 15.2cm
10.雍正琺瑯彩墨竹碗 口徑 11.3cm
13.雍正琺瑯彩六管瓶
14.雍正琺瑯彩 合家歡 膽瓶瓶 高 22cm
15.雍正琺瑯彩 花鳥瓶 高 19.5cm
16. 雍正琺瑯彩花鳥瓶 高 21.3cm
17.雍正琺瑯彩花鳥瓶 高 27.8cm
20. 乾隆琺瑯彩開光仕女瓶 高 20cm
21.乾隆琺瑯彩開窗嬰戲圖碗 口徑15cm
22. 乾隆琺瑯彩花鳥瓶 高 17.7cm
23. 乾隆琺瑯彩描金花卉瓶 高 20.6cm
24.乾隆琺瑯彩描金花卉瓶 高 20.6cm(左 .前期 右.晚期)
25.乾隆琺瑯彩 花卉燈籠瓶蓋罐 高 27.7cm
真與仿
26. 康熙琺瑯彩花卉碗 口徑18cm 高8.3cm
左真右假
下真上假
故宮藏偽品?
北京故宮藏品 高5.2cm 右.康熙琺瑯彩花卉碗 高8.3cm
此照片是從電腦銀幕拍照.由於比例過寬所以變形
康熙琺瑯彩花卉碗 口徑18cm 高8.3cm
北京故宮藏品 高5.2cm (翻拍自故宮文物珍品全集. 琺瑯彩 粉彩)
此器無漸層 畫工粗糙 底色施釉不均. 應該不被要求嚴格的康熙所接受.
.
康熙琺瑯彩花卉碗 (底部)
北京故宮藏品 高5.2cm(底部 翻拍自故宮文物珍品全集. 琺瑯彩 粉彩))
27.乾隆琺瑯彩龍紋雙耳扁瓶 高 24.8cm
28.乾隆琺瑯彩 右 近代仿品
陳文卿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