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五代柴窯再探---解千年古瓷之謎(附圖)

 五代柴窯再探---解千年古瓷之謎(附圖)

1000 YEARS RIDDLE OF CHAIYAO(the Later Zhou Dynasty) IS SOLVED






















  多年前筆者曾於歷史月刊發表一篇(五代柴窯).約一年後,一位住基隆已退休的老先生來找我,要我看他買的一些柴窯. 一打開包裝, 我立即說(假的). 他說(不會呀,賣的人是老師,不會騙我,而且他還拿你的文章給我看,我覺得沒錯).我說他沒有仔細看,他依然不相信.最後,我請他隔天再來,給他一件真品比對,他才啞口無言. 但我內心感到沉痛. 因為他是幾乎沒有收入的窮人.而間接影響他發幾萬元買假貨竟然是我.


  關於五代柴窯,以前不為人知現在論述文圖似像雨後春筍. 真的如他們所說的嗎? 筆者不恥淺陋提供下列比對照片或可做為參考.簡而言之無論是釉色反光開片底款胎土甚至特殊造型,真品五代柴窯與仿品都有明顯差異

  神秘的五代柴窯,眾說紛紜。最多說法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顔色做將來。有關(雨過天青色)是柴世宗希望燒出的一種顏色,不可與柴窯畫等號。以往學者專家認定柴窯就是這種釉色,並不正確。

  五代後周柴世宗在位僅六年,由於時間不長,他所創的柴窯是未達成熟的多種釉色試燒階段,品質不穩定但偶有佳品產生。釉色多樣並非單一色,目前發現的有青 黃粉紅及無色透明釉和米色釉五種,其中青粉紅釉及米色釉都有石灰釉(透明)與石灰碱釉(不透明)兩種無色透明釉在燒製完成後染成粉紅色(這種粉紅色會因暴露於空氣中而退色,最終成淺灰色)。


極稀罕的五代柴窯粉紅釉


五代柴窯粉紅釉 高20.7cm 此器精美瑩潤,釉色配方不得而知. 想必燒製極為困難. 故,往後的後周柴窯已都以透明釉燒成後染色取代.
 五代柴窯粉紅釉(石灰釉)  


五代柴窯粉紅釉(石灰釉)                                     右.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粉紅釉(石灰釉)                        右.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粉紅釉(石灰釉)                                  右.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粉紅釉(石灰鹼釉)        



          五代柴窯粉紅釉(石灰鹼釉)                            右.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瓷(可能因粉紅釉燒製困難而以透明釉染色)
 此無色透明釉在燒製完成後染成粉紅色(這種粉紅色會因見光而退色,最終成淺灰色)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玉壺春 高12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50公克.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六方玉壺春 高12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50公克.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鳳耳瓶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尊                    右圖是退色後


華人的陶瓷複雜精深歷史悠久全球公認也因歷史悠久而流失許多足以佐證的事物窯址以致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史書對五代柴窯有諸多記載但是自清中期以來一直未曾有人發現其明確蹤跡以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古瓷成謎眾人惑五代柴窯獨引人由於古文獻對五代柴窯的多方推崇不論其說法有無過度誇大之詞在眾口一致之下使人覺得有萬瓷皆庸俗唯獨柴窯精的感覺再加上看不到實物更提高了柴窯的神秘性令人覺得莫測高深古瓷愛好者莫不翹首盼望一睹柴窯真相因而一些有關柴窯的論述頻頻出現眾說紛紜各推己論這些論述中有人認為柴窯就是耀州窯中的黃堡窯有的認為是景德鎮的青白瓷還有人說是汝窯的精品甚至有人以為是鈞窯更有人認定是史前無例的杜撰….不一而足以上論述都未能獲得他人的共鳴原因是這些論點都無法完全符合古書的記載
雖然近年來河南和陜西的考古陶瓷研究者多人著文考證可是都僅止於推論這些推論都缺乏服人的論點因此,其主張無法成為共同定論經過多方努力後柴窯的神秘面紗仍然未能揭開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古瓷愛好者無不渴望破解這千古之謎
要了解柴窯的真相不能只憑臆測雖然古代的記載不能百分之百全信但是研讀古人的論述再一一比對和客觀的審視是必要的避免一廂情願的主觀判斷才能釐清真相
清康熙時高士奇《歸田集》,書中在談及“汝窯花觚”時曾有“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爲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瓷較似,官局造無私。’”從此書中得知柴窯有“色如天”、“聲如磬”、“天青雨過時,汝窯瓷較似”幾個特點。明代曹昭於洪武年間撰寫,明中期由王佐增補的《格古要論》,記載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柴世宗所燒,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不見。”曹書所記又增加了柴窯窯址和器物具有“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的特徵,與此特徵完全相同的重要記載,還見於明萬曆年間周履靖的《夷門廣牘》一書。不同處是窯址地仍採用“格古要論”洪武版的“柴窯出北地”,未增添“河南鄭州”之說。明代的文獻還有黃一正的《事物紺珠》,記有“制精色異,爲諸窯之冠。或云柴世宗時始進御,今不可得。”指出五代時,柴窯“爲諸窯之冠”,“始進御”。明代張應文的《清秘藏》一書中記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余尚見殘器一片,制爲縧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其記載比最早的《歸田集》又增加了:“明如鏡,薄如紙”的特徵,但也談及所見真器“差厚耳”。明謝肇淛的《五雜俎》,是古代文人筆記小說中第一部記載“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獻。書中記有:“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複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複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過青天雲破處,這般顔色做將來。’”比《歸田集》的“天青雨過時”更完善了。  到了清代已距五代柴窯相去較遠,文獻上較少見新意。值得參考的《南窯筆記》,記載有:“柴窯。周武德年間,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磬。其妙四如,造於汝州瓷,值千金。”記敍了柴窯釉藥的成分,似與汝瓷有相似之處。另有清代劉體仁的《七頌堂識小錄》,記有其親眼所見:“柴窯無完器,近複稍稍出焉,布庵見示一洗,圓而橢,面徑七寸,黝然深沈,光色不定,‘雨後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爲絳青’。”指出柴窯還有“黝然深沈”的“絳青”色。其他的古文獻,均爲輾轉傳抄之作,其中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和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均同於《清秘藏》;清代劉廷璣的《在園雜誌》、陸廷燦的《南村隨筆》、朱琰的《陶說》均同於《五雜俎》。而明代田藝衡的《留青日劄》、清代唐銓衡的《文房肆考》,藍浦的《景德鎮陶錄》、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等,又都採上述各書之長,進行了綜合論述,沒有新意。此外,乾隆皇帝也留下的幾首御題詩,描述宮中所藏柴窯器物的特色,因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將全文抄錄如下:
柴窯枕: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鉗口爲。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乾隆丙戌御題(三十一年,1766年). 柴窗如意枕: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乾隆辛丑御題(四十六年,1781年). 柴窯碗:冶自柴周遂號柴,冠乎窯器獨稱佳。鏡明低薄見誠罕,足土口銅藏尚皆。內府數枚分甲乙,夷門廣牘類邊涯。都爲黑色無青色,記載誰真實事諧。乾隆丁未御題(五十二年1787年。)
   在這幾首御題詩中,乾隆描述了宮廷收藏的柴窯器物的真實面貌,不僅再度指出幾種文獻的記載,同時還記述了其他文獻未曾談過的一些真實情況。其所見的柴窯枕或“色如海玳瑁”、或“過雨天青色”,而“數枚柴窯碗”。“都爲黑色無青色”,其器物特徵爲“鏡明低(紙)薄見誠罕,足土口銅藏尚皆”;而其工藝製作又“未若永宣巧”,比不上永樂宣德器的精巧。這些,都是其他文獻中所未見的,頗具參考價值。




五代柴窯 天青象耳瓶13.8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重85公克。



五代柴窯 天青雙耳瓶14.5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80公克



五代柴窯 天青雙耳瓶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天青貫耳六方瓶 高12.7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82公克。

                           
                                             現代仿品 (IMITATION)





五代柴窯 天青雙耳四方瓶14.8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60公克



 五代柴窯 天青雙耳四方瓶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天青六方長頸貫耳方瓶 



五代柴窯 天青 六方長頸貫耳方瓶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高口寬13cm   此器釉色明亮如鏡


五代柴窯   米色釉海棠碗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黃釉雙耳蒜頭瓶  高13.8cm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黃釉象耳花口瓶  高12.7cm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色釉瓜棱花口瓶   高18.5cm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黃釉瓜腹瓶  高14.9cm  



 五代柴窯   黃釉   黃釉瓜腹瓶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黃釉四方蒜頭瓶  高約15cm 



 五代柴窯   黃釉花口觚  高11.1cm 




 五代柴窯   黃釉淨瓶  高14.2cm 




五代柴窯   米色釉八六方雙耳瓶  高13.7cm



 五代柴窯   灰色八方象耳瓶  高13.8cm   



 五代柴窯  灰色 四獸方尊 高 9cm  



  五代柴窯  灰色 四獸方尊                              右 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灰色花口瓶(柴字款)  高 18.5cm 




五代柴窯  灰色 正三角瓶    高 約13cm 



 五代柴窯  灰色 象耳花口瓶(奉華款)  高 18.5cm 





 五代柴窯   灰色六方雙魚耳瓶  高 18.5cm 



 五代柴窯  灰色 花口尊(柴字款)  高 約18cm 




 五代柴窯  灰色 蒜頭雙鳳瓶  高 約18cm 





 五代柴窯  灰色 四方獸耳瓶  高 約18cm 



 五代柴窯  灰色 腰鼓瓶  高 約18cm 




五代柴窯 米灰四方瓶:18.8公分 口壁厚0.1公分120公克 底部落奉華款。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尊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 : 18.7公分 口壁厚0.1公分135公克 底部落奉華款。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  雙象耳扁瓶: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雙象耳扁瓶:18.5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92公克底部落柴款。



五代柴窯 染色粉紅  鳳耳六方          右圖是退色後


五代柴窯 鳳耳六方瓶 18.4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105公克 底部落奉華



五代柴窯 黃釉貫耳六方直頸瓶:12.5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75公克




五代柴窯 乳白色花形小碗:3.8公分 口徑10.2x9.3公分 口壁厚0.08公分 重40公克。



五代柴窯 乳白色花形小碗                                                           右.宋代定窯



五代柴窯 乳白色樹葉碟:2.5公分 口徑9.6x7.9公分口壁厚0.08公分 重25公克。



五代柴窯 乳白色樹葉碟                                                         右.宋代定窯



五代柴窯 乳白色菊花形小碗:3.8公分 口徑9.5公分口壁厚0.08公分 重45公克。



五代柴窯 乳白色菊花形小碗                                                               右.宋代定窯



五代柴窯 米灰釉四方尊                 右.現代仿品 (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灰釉四方尊 (底部柴字款)          右.現代仿品(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灰釉八方貫耳尊                   右.現代仿品 (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灰釉八方貫耳尊(奉華款)                   右.現代仿品 (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灰釉八方梅瓶(奉華款)  高27cm                 右.現代仿品 (IMITATION)


五代柴窯 米灰釉花形尊(奉華款)   高27cm                    右.現代仿品 (IMITATION)

   陳文卿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